行業新聞
供需關系是決定商品價格長期走勢的根本因素,市場上也不乏各種預測未來礦石供需的報告,在這類報告中,對新增量的判斷是近乎一致的,但對減量的預期卻各有不同,據此很難判斷礦石價格的震蕩區間。
其實相比絕對的供需數據,我們更關注的是新增產能將以何種方式進入市場,是將被需求消化,還是通過替代現有產能來擠占市場?礦業巨頭的瘋狂擴張何時才會結束,礦石長周期見底將在何時?
眾所周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鋼材消費的高速增長,對鐵礦石的需求也持續攀升,全球鐵礦石貿易增量大部分是被中國吸收的。唯一的例外出現在了2010年,這一年全球鐵礦石貿易量同比凈增了9340萬噸,在中國粗鋼產量同比增速9.3%的背景下,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量卻出現的負增長。那么增量去了哪.
根據世界鋼協的統計,2010年全球鐵礦石進口量增長最快的區域依次為:歐洲、亞洲、北美、南美和非洲。而在亞洲區域,日本貢獻了將近50%的增量,而后依次是韓國、中東、臺灣。
如果說2009年中國的“四萬億”為礦石的反彈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那么隨后一年的礦石價格持續走高還是有很強的海外需求支撐的。而如今在中國經濟減速的背景下,我們在海外難以找到一個經濟體能夠緩沖中國需求下滑所帶來的影響。
與此同時,鐵礦石供給端的擴張并未停滯,自2013年以來一直保持每年上億噸的產能增速,且主要的增量來自于四大巨頭。根據本院的統計,2009-2014年期間,四大礦業巨頭年產量合計增加了4.25億噸,占同期全球鐵礦石增量的95%。
由于資源稟賦好和規模效應,四大巨頭一直位于鐵礦石供應端成本曲線的最底層,這也意味著未來新增產能將大大低于市場邊際成本。采礦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投資周期較長,根據本院對全球礦石項目達產周期的研究,一個鐵礦石項目從資源量圈定到達產一般不少于5年,從固定資產投資高峰到達產一般不少于2年。
過去數十年,由于中國需求增速的超預期以及礦業資產投資周期與產能投放周期的錯位,鐵礦石行業持續保持高利潤,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該領域。我們統計了四大巨頭近10年來在鐵礦石項目上的資本投入,結合我們對鐵礦石項目投產時間的長期跟蹤,我們認為2011-2014年這個投資高峰所對應的項目投產時間在2013-2016年。
根據本院對鐵礦石在建項目的跟蹤情況,2015年全球大礦山的供給增量約為1.06億噸,其中力拓、必和必拓、英美資源和RoyHill的增量主要來自新項目投產,淡水河谷2015年的新增產量約為3000萬噸,但考慮到淡水河谷內部各礦區之間的優化和替代以及外購礦的減量,明年的凈增量預計為1000萬噸。FMG在2015年不再有新產能達產,但考慮到其2014年的產銷差值,我們認為FMG新增1000萬噸的供給是一個可能的目標。從項目擴產的節奏來看,2015年鐵礦石的增量大部分將集中在二、三季度啟動。
從供給的角度看,低成本的鐵礦石在未來進入市場已成定局,是被新增需求吸收還是替代目前仍在產的高成本鐵礦,關鍵取決于未來全球的鋼材需求。